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周边 > 八卦图片 > 正文

极限挑战王迅:黄渤是我的贵人 一直帮我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2日 来源:26abc图片大全
导读: 下午3点半,王迅还没有吃午饭。沙发边的椅子上,放了一包助理刚买的饼干。透过他鼻梁上架着的黑框眼镜,能看见他的眼睛布满血丝。

  十年

  青岛与成都在地图上的距离是2000公里,坐飞机需要3小时,坐一列K字开头的火车需要40个小时。

  2005年年底《疯狂的石头》开机之前,这是黄渤与王迅的距离。那一年,他们都31岁。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低成本的黑色幽默电影,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黄渤和王迅在其中扮演两个配角,一个是跟在“黑老大”(刘桦饰)身边的小贼黑皮,一个是跟在阴险商人(徐峥饰)身边的“四眼”秘书——都不是端正的角色,充满邪气,且不按常理出牌。

  王迅至今记得他第一次见到黄渤时的细节。

  制片主任把他俩还有编剧岳小军安排在了一个房间。王迅穿着军装进去,没人,房间乱得翻了天。不久,黄渤和编剧岳小军从外面回来。王迅愣住,大家相互点了一下头,都没说话。王迅心想,这都什么人啊,长头发、打扮得跟小流氓一样。

  “这种人就是我的对立面啊。我是武警,专门打击这些不法分子的。”王迅说,那时候的黄渤已经进入了黑皮的角色,“不是不好看,是长得吓人。”

  王迅在那个房间待了一个小时就走了,二话不说找制片主任换了房间。

  这个故事在黄渤那里有一个略微不同的版本。

  黄渤说,他第一眼见王迅就觉得这人长得太欠儿了,“来的时候还穿了不对的衣服,你下意识就萌生一种冲动,得控制住,不然就想上去打他”。这让他对王迅没什么好感,觉得也聊不到一块儿,“后来听说他换房间去了,还挺高兴的。缓解冲突嘛,不然打起来也不太合适”。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改变了很多人命运的电影。饰演保安队长的郭涛此后从话剧舞台转向了大银幕;“道哥”刘桦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喜剧电影中;当时演员里最有名气的徐峥越走越远,近年转型成了一名成功的导演——在《捉妖记》之前,他导演的《泰囧》保持着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如果算上导演宁浩,当年的“石头帮”在最近10年内以各种组合的形式完成了对中国喜剧电影的重新定义。

  对黄渤来讲,小贼“黑皮”促成了他人生的又一次转折。这个角色让他的魔性表演开始被大众熟知之余,还帮助他斩获了第七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配角。

  后来的黄渤成了娱乐圈的一个异数。他的外表几乎是所有美好词汇的对立面:不高大威猛,不英俊挺拔,没有精致五官,笑起来半截牙龈露在外面。但就是这么一个男演员,迅速从娱乐圈最底层爬到了金字塔的塔尖。

  现在已过不惑之年的黄渤将自己的走红归结为运气:“有多少人比你还努力,比你还有天分,但没有碰到好的机会,所以你还得感谢命运。”这句话让人联想起他在《极限挑战》里常常说到的一句台词:“这就是命!”

  《疯狂的石头》带给王迅的改变有限——之后他仍在各个剧组串戏、做配角,恪尽职守地演一些需要龇牙咧嘴的狠角色和小人物——却是他演艺生涯中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多年后,回想起这部戏,王迅与黄渤有同感:“人生的几步,你一旦走错,就是不可逆的,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这事儿过去了,我这辈子都过去了。我不像在北京的演员,我没有机会的。当时一同去试戏的成都哥们儿可羡慕我了,说:怎么就看上你了呢?”

  《疯狂的石头》风靡全国后,很多戏都来找黄渤和王迅,于是,两人有了很多在一起演戏的机会。两个出身草根、经历相近的同龄人,渐渐萌生出惺惺相惜的感觉。

  “王迅的才华和长相是成反比的,和他的门牙成正比。”黄渤说。

  王迅认为他们俩对喜剧表演的理解是相同的:“我们都觉得喜剧是严肃的艺术,不是滑稽、搞笑,而必须是从人物的性格、意志生发出来的,是有逻辑的、立体的。”

  几年后,当黄渤凭借一张“长得抱歉的脸”在娱乐圈势不可挡地崛起时,他没有忘掉王迅这个“贫贱之交”。看剧本时,要是某个角色让他脑子里浮现出王迅的形象,他就会跟导演推荐王迅。

  “如果没有认识黄渤,之后很多戏都不会找我了。”王迅说。

  10年间,两人合作过8部电影、4部电视剧。

  开始成为主角的黄渤越来越有名了,他获金马奖,熟练地走红地毯,熟练地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王迅依旧还是配角,辨识度很低,他怕黄渤忙,不敢随便给黄渤打电话,有什么事情就找他的助理。

  “有些人忙了、火了,正常的交往就没了。”王迅说,这一行的人际关系是脆弱的,“但黄渤,你给他发微信,他肯定回。而且他会经常主动和你联系,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啊,在拍什么戏。”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王迅形容成名之后的黄渤跟他拉开的差距。

  王迅依然埋没在人堆里。一次王迅在上海拍戏,演一个比较重要的配角。他蹲在街边,管群众演员的群头过来颐指气使地说:“你怎么回事儿?人家都在那边忙活,赶紧去,把那叫花子衣服穿上。”王迅回:“他们叫我来演戏。”群头更加盛气凌人:“什么叫你来演戏,你没签公司啊?没签就我这儿,没有人家以后就欺负你,你正常一天能拿50。”后来群头才知道这是导演找来的有词儿的演员。

  那时候的王迅还没有离开部队,无法签经纪公司,黄渤觉得他很吃亏,就让自己的经纪人一起处理王迅的事务。

  2011年黄渤成立个人工作室,王迅成了工作室唯一的一名签约艺人。黄渤没把这当成商业行为。“签一名演员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是极不划算的一个事儿……就是朋友在一块儿嘛。”他说。

  10年来,黄渤积累了大量的行业资源,他希望以自己的能力给王迅带来更多的机会。

  王迅这样定位过他和黄渤的关系:行政上他是老板,感情上他是兄弟,行业里他是对手。

  不过黄渤从来不担心会和王迅竞争角色。“他现在的合同都是我帮他签,我不给他签他怎么办呢?当初就是因为这个我才签了王迅,去掉一个对手,比什么都强。”他不愿放过任何一个挤对王迅的机会。

  都在生活里泡过

  时间从2005年再往回拨10年。台湾音乐人黄舒骏在歌曲《改变1995》里描述过那个年份:大哥大越来越小世界越来越吵,手机却越卖越好;歌星越来越多CD越做越好,唱片却越卖越少。

  时年21岁的黄渤尚在“歌星”的梦里酣睡,怀揣着他的大哥大在全国各地联系歌舞厅的演出。这一年,同样21岁的王迅第一次离开部队文工团,此前的3年时间里,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上台表演的机会。

  在选秀尚未兴起的1990年代,搞文艺的年轻人通常有两种生存方式:在江湖上漂着或者在体制内养着。黄渤属于前者,王迅属于后者。

  黄渤从初中起就在歌舞厅唱歌、混社会,经常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让他很早就开始在社会的大染缸里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他曾经组建过一个叫“蓝色风沙”的乐队。他留着长发、穿着皮衣,别人以为他是唱摇滚的,结果一开口就是深情款款。后来跑到东北走穴,别人就让他冒充香港人——1990年代初,香港代表着流行文化的最前沿。

  那时候的黄渤是时尚的、先锋的、个性的。在台上唱歌跳舞的时候,他自称“体力派”。

  1995年,王迅初次离开部队时,是怀着深深的挫败感回家的。喜欢表演的他,在表演这条路上走得颇为艰辛。最初他是学谐剧的,后来又学相声、编剧。1992年,他在部队表演快板时,观众席上突然多了一位领导,政委就给他临时加了4句台词。“快板那都是练到词儿都不过脑子的,哪记得住啊?”果不其然,上台之后王迅忘词了。后来他再也没有获得表演的机会,人也因此变得沉默、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