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周边 > 八卦图片 > 正文

吊打《道士下山》 不过是“逢陈必反”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6日 来源:26abc图片大全
导读: 新浪娱乐讯 观众和影评人等对《道士下山》技术、艺术表现正常的商业片大兴挞伐之辞,不过是为了逞口舌之利而生的“逢陈必反”。

吊打《道士下山》 不过是“逢陈必反”(4)

  新浪娱乐讯 观众和影评人等对《道士下山》技术、艺术表现正常的商业片大兴挞伐之辞,不过是为了逞口舌之利而生的“逢陈必反”。

  新浪娱乐讯 作为华语电影最为知名的导演之一,陈凯歌一直被贴上“哲人导演”的标签,这不仅源于他早期作品的哲意晦涩以及后期作品极具个人色彩的发问求索,也源于众所周知陈凯歌在学识方面的厚重修为。

  然而艺术创作是一件感性的工作,过于理性与抽象是优势也是包袱。长久以来,陈凯歌一直被标记为“那个拍过《霸王别姬》的导演”,以这部电影为分界线,他之前的作品大多数人们看不懂也不去看,之后的作品大家“看得太懂”,并且遭遇后现代式的解构,尤以《无极》为甚。

  《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陈凯歌明显是个“重道轻器”的导演,这次的《道士下山》却一反常态,是个“重器轻道”的作品,像他那篇“创作手记”长微博写的一样,陈导此次野心在于创作一部“工业合格”的电影。道士下山,其实是陈凯歌放弃修行遁入万丈红尘,不玩想法,俨然张艺谋和徐克合体,玩特技和视觉。

  《道士下山》改编自徐浩峰的同名小说。小说其实是以长篇写短篇,徐浩峰在序里提到古龙的作品,“《猎鹰·赌局》是短篇系列,分看独立成篇,合看又相互关联,每篇都写得很有自制力,惜字如金,国画一样留白,人物和情节皆有可遐想的余地”。小说《道士下山》有一个很妙的结构,何安下下山之后如走马观花一般,遇到形色各异的奇人,每一个人物出场两三章就迅速隐去,接着又有新人物登场。小说人物众多,有名有姓形象完整的有数十个。何安下下山后,先是被卷入了太极门的宗门争斗,后又遇到武当剑仙,惹来日本忍者与中统特务,此时他遇到的还是些“武林”中人;而在他帮助京剧武生查老板刺死特务头子之后,他遁入山中,开始结识另一种高人,有狐精虎怪、等佛之力的高僧大痴、纳粹博士等等。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奇幻色彩,陈凯歌但只用了里面大概十分之一相对而言不算玄幻的素材,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合并与改写,同时保留了小说的行文结构,以道士何安下为线索人物,串联起一系列奇人奇事。

  电影里有三段故事,“情欲”—“恶念”—“恩仇”,每段故事之间又相互联系。何安下下山,师傅告诫他“不择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是英雄”,而作为一个未经世事的道人,何安下没有红尘中的“初心”又谈何“不改”。他以自己的善恶观了结了奸夫淫妇,却又遭受杀生的良心谴责。如松让他去“找心”,他看到人心险恶,自己又陷入“慈悲还是淫邪”的困惑中,善恶的边界远非他想的那么清晰。后来他找到了一颗“恶心”,心生恶念模糊了善恶,再遇到坏人时,他选择沉默。但沉默也是作恶,好人沉默了,就助长坏人作恶,他又回来觉得沉默也不成,与査老板一起最后快意恩仇。总的来说电影是一个通俗剧,于普通观众而言是没有观影障碍的,即便是电影里出现的佛法都是为了把故事说圆,并没有刻意去做形而上的发挥,况且里面还有“武松杀嫂”“男神卖腐”这样老妪能解的通俗段落。